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經國號戰機換裝結束part-1



從安翔計畫到翔昇計畫再到翔展計畫,我們還記得多少?
前言:中部,冬天的暖陽裡,戴著漆有狼頭圖案飛行頭盔的第7中隊飛行教官正在座艙中檢視著座艙儀表,眼前的這一架最後量產機即將在他的手中進行新機效能試飛,回想過去早己數不清的新機效能試飛,摸著己不能再熟悉的電門與操縱桿,他的心中有著一種莫銘的感慨。在氣源車與電源車的輔助下,兩具TFE-1042發動機順利啟動,這架代號「YES」的黃色IDF新機如同一隻熟睡的巨鷹逐漸的甦醒過來,即將展翅飛翔,在地勤人員的配合下,教官熟練的試著各個操縱面的運作是否正常。在「開車」後的第5分鐘,「YES」滑出試飛館前的機坪滑向清泉崗基地36跑道頭,45度邊加溫區負責起飛前最後檢查的檢查員己在那裡等候。新機停妥後,他們熟練而仔細的檢查機體外部每一部分。10分鐘後,檢查完畢,檢查員向教官行禮致意,預祝試飛順利,教官輕推油門,新機靈巧輕快的滑上跑道。經過必要的無線電聯絡,這架「YES」帶著後燃推力迅速的在跑道上加速,在1000呎處帶桿起飛,以45度角爬昇離場,只留下些微的尾煙與聲音讓人在晴天碧空的清泉崗基地的天空裡尋找。
民國78
    IDF首架原型機A-1機在民國771210日以動態滑行方式出廠,確實讓國人有著無限的期望,國人都希望這架戰機能早日按預定時程完成首飛。時序進入到民國784月,媒體開始披露試飛日期未明的態勢,壓迫著研發人員的加緊趕工。因為試飛延期的主要原因是飛控軟體的問題一直未能滿意,全機各次系統的功能是否能正常運作是重要的課題。A-1原型機於民國78528日首飛,試飛員是吳康明上校,成功的首飛使吳康明上校榮登當年九三軍人節空軍的莒光楷模。同年9月負責高速測科目的A-2原型機出廠首飛,試飛員是伍克振上校。同年1028(天候不良,低雲幕)為向三軍統帥展現經國號戰機的性能,特別在清泉崗基地舉行代號「飛翔演習」的經國號戰機單機性能操演。在A-1機意外衝出跑道後,由A-2機接替性能展示操演,順利完成任務,差別只是取消垂直操作的科目,只實施水平科目操作。據悉,「飛翔演習」前的試飛練習一直都很順利,天氣也非常的良好,但就是偏偏正式上場操演的時候天氣不佳在前,發生意外在後。過去國產戰機在長官視導時所實施的試飛任務常常遇到天氣不良的狀況,例如當年蔣經國總統在清泉崗基地視察AT-3試飛,李心澄教官在低雲幕的天候完成性能展示。A-1機的意外在國內造成不少的討論話題,但是國人對先進戰機缺乏應有的認知,這些的批評無形之中都被塗上政治色彩,航發中心只能盡速修復A-1重新投入試飛行列。A-1機在6周後修復。
飛翔演習後,空軍高級將領調整,空軍總司令陳燊齡昇任參謀總長,空軍總司令由林文禮接任,林文禮總司令三年任期(1989.11~1992.9)是經國號戰機從試飛初期階段到空軍決定採用量產成軍,使經國號戰機成為空軍二代戰機的關鍵三年。
民國79
1月負責武器投射驗證的三號原型機A-3出廠首飛,專案試飛員為陳康定中校。2月,三架原型機試飛架次達到百次。7月,原型機試飛突破二百架次。飛試的一個重點是找出飛行控制軟體與飛行員實際飛行所需要反應時間差。飛控軟體的設計人員設計出來的操縱軟體,其靈敏程度需要試飛員在逐次試飛中把系統的靈敏度與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差找出來,避免造成操縱過量形成飛行員導入的震盪(PIO)。當時國際間新型線傳飛控戰機中,瑞典的JAS39 GRIPEN原型機在公開飛行展示墜毀,導因於飛行員操縱過量。另一方面國際知名的航空雜誌從當時經國號所配備的兩具發動機推力來推測經國號戰機的最大速度只有1.2馬赫,引起國內媒體爭相引用大作文章。經國號戰機最初研發任務是「攔截」,目的在取代F-104,在大陸取得高性能戰機對我空軍形視距外的飛彈威脅後,我方才將經國號戰機的作戰需求提高為具有發射視距外飛彈的「空優」。研發方向著重在加昇、加推、減重、減阻。所以有後續的推力提昇計劃與機體減重計劃。
5月,B-1原型機出廠,同年7月底試飛。其中B-1原型機的出廠效能試飛就己經協同空軍戰術訓練中心教官同乘,評估單雙座機的差異性,那一位試飛官即是後來空總部武獲室新成立的測試評估隊的首任隊長,出身台東戰術訓練中心,他在卸下測評隊隊長職務後接任第3大隊大隊長執行作戰部隊換裝任務,在民國83年底完成空軍第8中隊換裝訓練後轉往民航發展。
自從B-1機出廠後,空軍高級將領們莫不想親身體驗同乘B-1機。從7月到11月,陸續有少將、中將、上將同乘。最關鍵的當然是1115日,當時的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首次同乘經國號B-1原型機。起飛後立即垂直爬昇至一萬英呎改平;並進行平飛加速,由0.8馬赫加速到1.2馬赫,同乘試飛任務非常成功,參謀總長同乘B-1機為經國號戰機的量產打下了包票,空軍高層決策決定量產經國號戰機,次年並在空軍總部成立「經國號戰機成軍委員會」專責整合各項換裝工作的先期準備與需求分析,首要工作就是成立測試評估隊,由空軍與航發進行聯合評估。
民國80
    1月,四架經國號原型機累計試飛架次達450架次,其中一號機在機尾加裝抗尾旋傘,以進行「高攻角」科目試飛時改出飛行姿態。6月,4架原型機首次集合完成編隊飛行記念照。712日下午,10002號原型機進行低空高速安定性試飛發生失事。民國80年是原型機試飛架次最多的一年,民國81年與82年試飛重點移轉至種子教官隊的預量產機(46)10002號機的意外是研發過程中的一大挫折,但後續數項研發重點,例如發動機推力提昇計劃、機體減重計劃、飛行控制翼面換成複合材料、飛行控制軟體的修改、飛行員個人自動充氣式救生衣開始陸續見諸報紙。
    年底,軍方發佈消息指出IDF首架預量產機B-2在棚廠內組裝的消息,這表示IDF即將轉由空軍的種子教官進行更進一步的試飛驗證,進入以戰練兵的與教範編寫階段。
民國81
經國號戰機在空軍新一代換裝的位地可用「承先啟後」來形容。空軍在民國8139日由經國號戰機種子教官隊(空軍第7中隊)接收第一架先導量產型機1601(B-2)開始正式的換裝工作。這一架1601號機在往後半年內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空軍自行培訓飛行教官與提供空軍測試評估隊(直隸空總武獲室)進行性能需求評估。同年8月中旬與下旬,第二架與第三架先導量產型機16021401(該機曾被借至航發試飛組擔任試飛任務長達二年)號機陸續交機。飛行教官是由航發中心代訓數名教官後再由空軍自行培訓飛行教官,逐步擴訓。
3飛行大隊的飛行中隊傳統角色各有不同,原本第78中隊是作戰中隊,第28中隊是訓練中隊。在換裝新戰機時,三個中隊的傳統角色調整了,其中第7中隊是種子教官隊與訓練中隊,而且空軍總部武獲室所屬的測試評估隊的飛行官也是合編於其中。除作戰任務外,第7中隊要擔負飛行教官培訓、新機接收試飛與配合台東基地戰術訓練中心研發戰術戰法。第7中隊的飛行教官的地位是相對較高的,因為只有教官中的教官才有資格在飛行頭盔上加上「狼頭」隊徽。
空軍原先計劃量產250IDF以供訓練、作戰、警戒,250架戰機將可滿足台灣本島西部新竹、清泉崗、嘉義與台南四個飛行大隊的需求。但在美法宣布售我兩型高性能戰機後,空軍對戰機機種、數量需求改變,經國號減產為130架;美方出售的150F-16A/B型將部署在嘉義與花蓮基地;法方出售的60架幻象戰機部署在新竹基地;130架國產經國號戰機部署於台中清泉崗與台南基地。
1016日第3飛行大隊周年慶,雖然不是逢五逢十的大慶,但是卻是破例進行空中分列式,是由一架經國號戰機帶領7F-104編隊通過,另外還有F-104雙機大速鑽昇。
1121402號機完成地面開車後由助理士拆除機外通訊電線時,行走動線錯誤而誤入進氣口前方危險區,當場不幸被強大的發動機吸入進氣道內而被發力機葉片所傷而當場殉職。這起地安事件的主因為,過去空軍所使用的發動機處於地面怠速暖車時,進氣口前方的吸力並不明顯,也無法將地勤人員吸入,以F-104為例,地勤人員站在開車後的進氣口前三呎仍是安全的。意外發生後經航發中心評估,發動機在地面暖車時進氣口的最大吸力高達500磅,為避免類似地安事件發生,就在進氣口前方加上警告標誌以提醒人員注意。至於那一架1402後來有沒有發生類似靈異事件就不得而知。
    1112日星期五,應該是個放假日,但是這天航發卻是加班的,這天由航發試飛組進行IDF帶天劍一型飛彈的首次試射,驗證軍雷與飛彈的配合。上午試飛了兩架次,下午飛了一架次,隔天還被某報紙強調了一下。這應該是為趕上種子教官隊編成之後的將由空軍的測試評估隊執行試飛驗證準備(以戰練兵)12月中旬,空軍首批自行培訓的IDF種子教官完訓,第7種子教官中隊所需的飛行員完編,這一批種子教官選自空軍各戰鬥機部隊,打破了空軍各基地原有的傳統觀念。
民國82
    1月,為了210IDF種子教官隊成軍展示,清泉崗基地上空出現IDF原型機進行單機特技的操演訓練,同時在一月分的下旬,還出現數次多機編隊低空通過。空軍對經國號戰機種子教官隊成軍公開非常重視,分別在21日、3日、8日分別進行預演。在種子教官培訓階段,B-1原型機提供第7中隊換訓帶飛。
    民國82210日,種子教官隊首次對外公開,飛行員15名,階級為上尉至中校;當時所接收單雙座戰機的座艙數達12個。種子教官隊的任務是編寫教範準則與換裝資深教官以期為部隊擴訓打下基礎。換裝訓練是非常忙碌的工作,每天的妥善機的飛行架次都在二次左右,飛行前與飛行後的上課、講解、檢討都是必要的,下午的飛行在充分的講解後上場實施實際飛行時常常己是黃昏時刻,在單純的下班車陣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種子教官駕著戰機飛向外海訓練空域。種子教官隊的飛行訓練的風格是「帶敵情練兵」,每次的飛行訓練都是掛著短程追熱飛彈的實彈,而且左右翼端掛架上的彈種也常常不一樣。
    當年夏季時己有能力試驗擔負日間一批偵巡任務,起飛時間為07:00,返場時間為08:10,兵力為兩架,武器外載只有兩枚短程飛彈,與F-5E相當。當時清泉崗基地另有第5大隊支援一個飛行中隊擔任防空警戒任務,所以當時種子教官隊的偵巡任務仍是以實驗性質成分居多,並不是常態。原本IDF 的塗裝是低空迷彩,在1992年底時決定改變塗裝,使用空優迷彩,這種空優迷彩的效果在國內算是首創,地勤人員戲稱「白斬雞」。
    這一年出現的現象非常多,除了清泉崗基地為配合飛試而減少轉場戰備的F-5E/F的飛行架次外,IDF戰機的相關訊息如下:
    百葉窗設計:8月台北航太展出現的預量產機上,起落架艙門上出現百葉窗設計,這是實際飛試時發現起落架艙門因氣壓差而有悶悶響的異聲,故在起落架艙門上加開差壓孔,使起落架艙在飛行時的內外壓差一致。
    五花八門的伴飛機:伴飛的戰機包括最常見到有第四大隊的5395號機(單純的伴飛機),第五大隊的F-5E(加掛雷達拖靶),航發的0801號機原型機(本機的翼根前緣有加裝類似F-5A的延伸板),偶爾會出現第8與第1大隊的「黑頭」F-5E上場伴飛。
    異機種測評:單座IDF機主要是針對F-5E的空對空對抗。雙座IDF機主要是對AT-3,F-5F實施對抗。從民國82年開始,所實施的試飛除了航發本身的試飛驗證外,佔最多比例的架次就是由空軍的測試評估隊所實施的飛試與作戰評估測試。
    飛行操縱訊號不穩:民國82年於一次雙機編隊起飛的操作中,到達起飛速度時長機帶桿但飛行控制系統卻發生「遲滯」使飛機仍在跑道上高速滾行,而後方的僚機己正常起飛離地而飛抵長機的上方,這時長機才離地上昇,險些發生互撞。這起危險事件使以後的起飛操作,大多以單機起飛為主。
    品質不穩定:7月,一架IDF單座機在滑行起飛到達帶桿起飛距離時,飛行教官察覺應己達起飛速度,但是抬頭顯示器上的速度卻仍低於起飛速度,乃決定放棄起飛,放下捕捉鉤鉤住BAK-12攔截索卻造成捕捉鉤液壓機械因衝力過大而故障。
    724日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親校中部地區的國光演習,空軍部分在清泉崗基地舉行,空中飛行科目與210日種子教官隊對媒體公開時的科目相同。包括4機編隊通過與單機特技,展示的IDF全部重新噴漆,只可惜當天的天氣並非理想,是陰天。1016日,合歡山一號換裝計劃完訓(種子教官完訓),清泉崗基地大坪上一列IDF戰機排開,各機飛行員在完成地面校閱後立即登機開車起飛,6IDF在大家的期盼中以空中分列式低空飛掠過大坪上空,為空軍未來的遠景做了最佳的見證。
    在量產機的研改方面,有鑑於10002原型機墜海事件的原因為襟副翼在穿音速時引發的擾流加上機體的顫振造成水平尾翼的飛脫造成失事,經過風洞測試後決定在襟副翼後緣加上擾流片,擾流片的外型、尺寸、位置都經過風洞驗證與實際飛試,趕在IDF進入量產階段前完成測試驗證。
民國83
    從這一年開始第7中隊為第8中隊執行作戰部隊的換裝工作,稱為「合歡山二號」換裝計劃,在量產型機的交機進度上,原則上漢翔公司必須每個月交兩架,為配合第3飛行大隊換裝,初期的交機需要是每月一單一雙;第3大隊一共編配70(1753)。在另一方面,航發也在評估IDF外銷的可行性,但是量產型機不穩定的表現而在當年5月引發了一場政治立場的衝突。其中特別是空軍實際累積新戰機3000飛行小時後的統計資料,空軍對於戰機的看法與實際操作心得才浮出抬面讓外界得知。
    8月中旬,清泉崗基地上空進行二對二空中噴對抗,兩架假想敵機由台南第1飛行大隊F-5E(加裝噴煙裝置)拌演,進行攔截的是第3大隊的單座IDF戰機。4架戰機在清泉崗基地上空一萬呎以下的目視範圍內小心的操演,在一萬呎以上另有一架雙座IDF擔任督導;當時外界尚不知這是當年9月漢光11號演習的空中操演科目,只是當成是過去台南基地曾演練過的空中噴煙對抗的翻版。
    8月底,第7中隊種子教官飛行1417號機在返場時發生起落架無法放下的情況,飛機在外海消耗油料後決定進場以機腹著陸(擦肚皮)方式迫降,結果成功的於本場迫降成功,機體的損失並不大,但地勤人員在實施吊掛作業時出了一點差錯,事後的檢修中空軍對這架戰機越修越沒有信心,檢修後就借給航發做測試機,並取回原本借給航發的1401號機。
    9月底於台東實施的漢光11號演習,第7中隊種教官隊實施天劍一型飛彈實彈射擊,航發中心試飛組擔負中科院天劍二型中程飛彈實彈射擊,飛彈成功地在觀禮台正前方的空域擊中逃逸中的靶機,圓滿的完成任務。當時劍二飛彈尚未配發作戰部隊,因為尚未通過戰備測評,劍二飛彈一直到民國85年台海飛彈危機前才通過作戰測評,迅速投入部隊擔任戰備。
    空軍原訂1122日第8中隊成軍典禮,但是當月分戰機妥善未達標準,故而延期,但是當日下午二時,計劃中的空中分列式機隊仍按時起飛。1228日第8中隊舉行成軍典禮,中華民國空軍第一個具備作戰能力的二代機作戰中隊立即在三天後的元旦接手戰備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