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經國號戰機換裝結束part-2




民國84
    在這一年中,IDF發動機的衝激問題一直是潛在飛安隱憂,空軍一直有為經國號戰機進行推力提昇的計劃,但在民國819月後,推力提昇案終止後,推力提昇的重點就放在現有發動機的軟體修改上,但是這種作法會受美方的多種限制。TFE-1042發動機在民國83年底第8中隊接戰備後的沒幾天就因為發動機衝激問題而進行長達十多天的天安特檢,完成特檢後軍方的電台還特別發佈新聞以澄清。
    7月,空軍總司令由黃顯榮接任,其它二種二代戰機也在這個時候進入人員派遣出國接機的最後一年階段。這時第3大隊第28中隊的進入換裝訓練的帶飛階段。74日上午7 時,第28中隊4架戰機執行多機訓練科目時,1408號機的兩具發動機先後斷油熄火,年輕的上尉飛官只得在三架僚機的「目視」之下彈射逃生,在空的三架僚機在報完位置後依令實施儀降返場,不敢多滯留一會兒。這起失事讓媒體後續引發報導經國號戰機的製程缺失(機身結構油箱漏油)和品質瑕疵,也導出了戰機緩產的背景原因。
    航發製程的缺失與空軍換裝訓練所遇到的難處,在IDF戰機的墜海後鬧得更大,讓空軍在國會飽受民代的攻擊,使空軍很對航發產製的IDF非常感冒,墜機後的第四個月,空軍內部暗示若IDF的可靠度和維修未能提昇,則預計民國85夏天接收完一個飛行大隊的機數時將停產,這種來自空軍的要求使得航發面臨空前的壓力。大規模的特檢在航發展開,飛行線上的戰機分批返場進行檢修,空軍陸續發現的問題,航發全力逐項的檢修,在1408號機墜海之後,空軍也一併停止接收新機,新機進不來,妥善可飛的機數有限的情況下,原排定9月成軍的第28中隊也順延到11月與預電隊合併成軍。
    這次事件最後對整體計劃的影響有三:第一是民國84年夏秋兩季生產線緩產;第二是整個量產時程延後一年;第三則為空軍延後第3飛行大隊換裝時程一年。第3飛行大隊編配的70架戰機直到民國86415日才正式成軍,最後一架量產機出廠的時間也順延至民國88年底。
    1122日,李總統登輝先生親校空軍預電機隊與28中隊成軍典禮是當年的一大盛事。不僅場內繁忙,場外南端的中清路也是人滿為患的「觀禮」百姓。但也因為大官來臨,變數太多,使得在空機的油量急得拉警報。依預劃與預演的練習,本場戰機18架在13:42起飛後在外海與來自屏東的預電機會合後就在待命航線上等待進場後,於14:02編隊進場(延著大坪上方通過)。但是三軍統帥的專機與相關人員、軍方樂隊、北部的來賓的軍包機遲到(當天的專機與包機共達十二架次:B-727兩架、空中巴士三架、力士機三架、福克二架、Beech兩架),空中分列式混合編隊的機隊直到14:32才通過,預電機的油量沒問題,快捉狂的是戰鬥機上的飛行員,全部18架的戰機只加掛一具中線油箱,而且避免返場的噪音影響典禮的進行而必須採儀降不能目視衝場,儀降管制就是把每一批戰機彼此隔離在目視範圍外,相距三分鐘的間隔返場落地。空中分列式結束後戰機己飛行近50分鐘,18架戰機返場儀降間隔時間大幅縮短,每批間隔只有20秒到40秒左右,原本所有的戰機應分成10批在30分鐘內完成降落,結果提早在12分鐘內就全部降落完畢。
    經國號戰機最王牌的空對空武器是天劍二型中程飛彈,民國831228日,第8中隊成軍典禮時,劍二飛彈尚未配備經國號戰機,而早在成軍典禮前的929日的漢光11號演習中,由中科院航發中心試飛組執行劍二飛彈試射任務,民國841122日第28中隊成軍典禮中,劍二飛彈己配發備經國號作戰中隊擔任初期戰備任務兼作戰測試。民國84年底至85年初於九鵬飛彈試射場做十一種科目的作戰測試評估,待完成品質驗證後進入量產,這個階段的測評是中科院對空軍所實施的試射。飛彈驗證過程所使用的飛彈載具機共有航發向空軍借用的1418號機與測試評估隊的16031609號機,其中1609量產機是擔任雙靶科目的射擊機。完成作戰測試評估後正好趕上台海飛彈危機,但是當時劍二飛彈數量不足(似乎只有40),第3大隊偵巡任務機中只有長機掛一枚劍二飛彈與二枚劍一飛彈,擔任掩護的僚機則使用二枚9P-4
民國85
    空軍換裝二代戰機時面臨飛行人員換裝上的困難,新進飛行人員不足,部分的資深飛行人員自認過不了換裝訓練,自願留在F-5部隊或是「民航輔導」。
這一年夏天,空軍首次招收第一期男性飛行專業軍官班。換裝經國號戰機完全是國人自行換訓,而換裝美法戰機的飛行員是採取多階段的作法,首批赴美法換裝的種子教官本身也缺乏新一代戰機的實際操作經驗,出國前須先到清泉崗基地完成40小時的前導訓練(單飛完訓)。所以在這一年,第3大隊又額外代訓其它飛行大隊的飛官,這些前導的飛行科目主要是單機科目,返場落地種類多是儀器降落。冬季碧空訓練,開飛後間隔20分鐘放飛一批,每天飛行時間七小時。飛行科目多為雙機或單機科目,可謂操翻了天。
民國86
    IDF在種子教官隊驗證階段就證明只用軍用推力起飛就可以起飛,但是民國86年春天,一架單座機在飛行員帶桿起飛離地收上起落架時,發動機推力瞬間降低至不足的程度,飛機高度迅速降低落回跑道面上,飛行員來不及放出起落架,乃加大油門希望將飛機重新帶起,在改出的過程中,機腹中線油箱在擦撞跑道面後造成油箱後段解體脫落,燃油被磨擦的火花所點燃而形成一條壯觀的火線,幸好飛機成功重新帶起來安全返場落地。這名飛行教官最後被判定帶桿太慢,停飛一年。
    4月初,清泉崗基地PRESS日,空軍總部自行舉行清泉崗聯隊換裝成軍典禮。415日,在國防部的安排下,空軍第427聯隊再次舉行換裝完訓典禮,由國防部長主持,並由電子媒體現場轉播。戰機機首兩側加塗中隊徽,飛行員也佩帶記念胸章。冬天,清泉崗基地逐步進行基地設施建設,飛行部隊必需轉場台南基地、台東基地。11月,第7中隊轉駐台南基地;12月,第8中隊也轉駐台南基地;第28中隊則轉駐台東基地。至此,整個清泉崗基地空無一機,靜…。轉駐外場作業值得一提的是戰機飛至其它基地時,外載是難得一見的全外載,四短兩中兩油箱。也大約是這個時候,天劍一型彈體塗裝顏色由白色改為深灰色,以提高機體的迷視效果。
民國87
219日,台南基地舉行第1飛行大隊第1中隊經國號戰機編成點閱典禮。
5月,數量不明的IDF回到清泉崗基地。
民國88
元月7日,台南基地舉行第1飛行大隊第3中隊經國號戰機編成點閱典禮。3月初,倒數第二架雙座機1627號機完成效能試飛。最後一架雙座機則因零組待件的問題延到5月中旬才完成效能試飛,而且是在三天內順利飛完6架次。新機出廠的效能試飛是:除翼端兩枚短程追熱訓練彈(一枚劍一,另一枚9P-4)之外並無其它外載;新機移交前共試飛6次,漢航公司與空軍測評隊各飛3次;全機除雷達罩外,機體全為黃色保護漆;飛行留空時間30分鐘或60分鐘。起飛操作自慢速起飛到最大性能爬昇、降落時測試發動機瞬間操作而重飛、模擬發動機失效啟動緊急動力裝置而使緊急動力裝置排煙口有一道向後發散的黑煙、返場時模擬發動機失效而慢車小航線降落。典型的試飛情形是:使用後燃推力滑行約1200呎帶桿實施短場起飛,以45度仰度爬昇至3000呎左壓坡度帶桿轉彎離場出海;落地種類是目視衝場五邊小航線降落。以吹北風為例:飛至跑道上方後立即迅速向左壓坡度拉開進入二邊航線開始減速,三邊航線完成放下起落架鎖妥立即進入四邊航線保持壓坡度姿態下降轉彎,飛到中清路上方時才改平進入五邊下滑道。整個過程給目擊者的強烈感覺是六個字:低高度,慢速度。做完落地後檢查由「阿里山滑行道」滑回漢航公司。
夏天兩國論的表現
支援新竹基地偵巡任務,由於新竹第11 飛行大隊可擔負偵巡任務的飛行員不足,在1999815日上午,有4架偵巡外載的IDF降落新竹基地支援,這些IDF轉駐新竹基地所扮演的角色是當新竹基地的幻象機無法依預劃派飛時,這些支援的IDF就必須代替,頂下偵巡任務。
民國89
    數年前,清泉崗基地IDF飛行員在起操作時就像初學開車的新手,起飛時甚少編隊起飛,油箱外載更是中線單枚油箱。起飛速度的操作就像F-5E一樣,不若星式機的氣勢般剛猛。經過了多年的訓練,當「經國號」飛行員中有人開始超過一千小時飛行時數的2000年,當你再來清泉崗看「經國號」時,你一定會赫然的發現,編隊衝場解散飛得很帥,起飛後立刻迅速加速壓坡度轉彎出海,很有當年「星式機」的影子。原因是諸多的限制解除後,飛行員在操作時更能發揮IDF的性能。另外有一點是當IDF掛兩枚外油箱飛行時,在某些飛行姿態看似Su-27,這也是為何19974月,在清泉崗聯隊換裝成軍後,第3飛行大隊不時派出IDF分隊前往台東基地TTC進行異機種對抗的戰術研發,也就因為這般的背景原因,同年年底的某周刊發表出一篇「F-5E打敗IDF的新聞」,轟動全台的航空迷。
    2000114日,最後一架量產機1503號機移交給空軍部隊,在棚廠中展出的新機、原型機(10001)與數架台南聯隊的返場修改機。事實上台南聯隊使用的IDF新機,機體塗裝比清泉崗聯隊所使用的還偏「淡色」,而且空對空飛彈的彈種也是有差異,這幾年IDF作戰部隊短程追熱空對空飛彈的彈種在清泉崗聯隊與台南聯隊是不同的。清泉崗基地分配到9P-4與劍一型飛彈,這些劍一型飛彈塗裝是深灰色,配合戰機的原有塗裝在空中較不易目視。因為劍一型飛彈產量有限,因為空軍大量採購美軍9P-4飛彈,所以台南聯隊的IDF戰機是一次掛49P-4飛彈執行作戰任務;至於天劍二型中程飛彈,是逐年產量編配台南聯隊。
    漢翔試飛處的編號1417號的量產機是外界十分好奇的一架IDF,在1503號出廠移交空軍部隊後,這架1417號機將會是漢翔試飛組永久的量產試飛機,事情起因是該機當年的擦肚皮迫降的意外事件帶給空軍對該機的品質不佳的印象太深,借給漢翔公司後空軍便不想要回來。另一方面,航發也需要一架量產機補足IDF測試機隊的四架機編制,使漢翔飛測組的經國號試飛機仍是4架。為補足交給空軍的130架預劃,乃增產一架1503號單座機(88-8135)交給空軍,所以空軍接收的數量仍是130架,至於墜海的1408號機,因為是空軍作戰部隊的使用損失,與漢翔公司無關。
    從經國號每年的量產架數來看,量產過程雖有緩產數次的記錄,但是仍是分兩個階段量產編配空軍第3與第1飛行大隊(前者70架,後者60)。現在航發的原型機三架加上一架量產型機,每月保持試飛與熟飛,至於有沒有後續的研改就不是外界可得知的事,雖然漢翔公司與空軍的關係己漸行漸遠,連以後想在清泉崗基地的公開活動中看到漢翔公司支援原型機性能操演的機會是越來越難了。
結語
從許多的相關書籍中與多次電視訪問相關研發人員,我們可以發現,IDF戰機是當初美國人碰都不敢碰的飛機,因為研發過程中,作戰需求從攔截改為空優,發動機推力分成三階段的提昇(第三階段的一萬磅以上推力的發動機提昇計劃並沒有成功)。空對空飛彈與軍雷系統是分開執行研發的,機體外型大小也是受限。所以要將機體、發動機、飛彈、軍雷等四大系統整合起來,難度太高,美國人並不敢碰。美國人真正的賣點是打算經由協助我方設計研發戰機的機會,分享研發成果。這種方式類似當年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協助航發中心設計AT-3次音速教練機,諾斯羅普公司再修改設計競標美國海軍的教練機(但是美國海軍最後選擇T-45)1999年漢翔公司計劃修改IDF戰機成為先進教練機打開外銷市場,結果得不到支持而失敗。反倒是美國洛馬公司分享了IDF的研發經驗,跑去找南韓合作發展T-50先進超音速教練機,預計拿下美國空軍未來T-38高級教機汰除後的空缺。
    在三種二代戰機全數接收的2000年,因為多重因素,使得空軍不得不封存一部分的外購戰機,但只有使用國產戰機的IDF部隊陸續完成換裝,而且令其它部隊眼紅的是IDF部隊的飛行教官己有多人超過一千小時飛行時數,相信這是部隊戰力經驗傳承與士氣的重要指標。
 81年度4
82年度6
83年度24
84年度24
85年度12
86年度16
87年度24
88年度21
量產機總計131
單座103
雙座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